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Jinko Power.Powered by Webfoss.浙ICP备15009312号-1
2024-09-29
正如过去几个世纪化石能源带来的变革一样,在当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光伏、风电等新型能源正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次可以成为领跑者。
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吉瓦,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吉瓦、318吉瓦、288.7吉瓦,相关数据全部稳居全球第一,中国光伏企业也是多条赛道的龙头。
通威集团是其中鲜有的“双料冠军”:全球产能最大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和全球出货量最大的电池片生产企业。而在十几年前入局光伏行业的时候,通威是中国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跨越行业、穿越周期,通威和它的掌舵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一直是业内观察与学习的对象。
当前,光伏行业又处在新一轮的调整期,更大的背景是全球对于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竞争烈度持续上升。行业关注刘汉元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看法,而他本人也于近期对媒体分享了自己穿越周期的经验和洞悉前路的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历经跌宕起伏,光伏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中国在光伏主要生产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过80%,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和约98%的太阳能硅片、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80%以上的光伏组件。这些数字代表了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但通威、隆基、天合光能等行业龙头以及已经退场的无锡尚德、赛维等企业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雨,却远非能如此简单概括的。
过去二十年中,中国光伏行业起起伏伏,亲身经历过这些的通威与刘汉元最有感触。通威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但在中国光伏行业兴起的最初阶段,高纯晶硅原材料却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作为光伏行业关键的上游产品,高纯晶硅的生产技术曾长期掌握在美、德、日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企业手中。刘汉元说,十几年前,中国的半导体和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不到10%,主要市场应用的产品也都来自于上述三国。
2006年,通威正式进入光伏行业;2007年,通威旗下永祥股份第一条1000吨产能生产线开建。这时也是中国光伏行业热潮第一次涌起的时代。2004年,欧美多国开始大力鼓励光伏发展,中国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大部分企业从事技术门槛更低的组件环节,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打开欧美市场。
当时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状况被概括为“三头在外”,即原料来源、市场和核心技术都严重依赖国外。很快,随着金融危机在2008年席卷全球,这种脆弱性暴露无遗,大量的中国光伏企业倒闭。而在2011和2012年,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又成为这个行业的“至暗时刻”。
“这对当时中国光伏行业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刘汉元回忆称,很多龙头企业都倒下了。“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自己启动国内的市场应用,这些企业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个个逐渐长起来,变成了‘大强’。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沉重的教训也让中国光伏行业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自研自产和引进并改良国外技术两种手段,打破了技术垄断,摆脱了多晶硅料长年受制于人的局面。刘汉元说,近10年来,全球新建的多晶硅产能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并且中国已从学习别人的技术到创新应用,让产品的质量更好、生产成本更低、单线规模更大。
永祥股份高纯晶硅精馏塔
从自身份额在国际上可以忽略不计,到让其他国家产能变得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光伏企业在短短十几年中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在高科技制造业的一面旗帜,其过程之跌宕堪比好莱坞大片,而前路又兼具光明与曲折。
从中国到世界,担负能源转型重要使命
目光再次回到2023年,光伏产业的意义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朝阳产业如日中天。截至目前,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都已经拿出了碳中和时间表。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是伟大又艰巨的事业,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很大一部分担子需要光伏行业挑起来。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而“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
刘汉元对此是有信心的,“有目前的产业链供应基础,我认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5.4亿千瓦,同比增长47%;今年1至10月,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78%。
他认为,随着产业规模逐渐上升、成本逐渐降低、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光伏已成为各类能源生产方式中成本最低的,“没有之一”。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光伏将是最有力的可再生能源。
“光伏行业的所有同仁都为此十分自豪。无论风吹雨打,或是过山车一般的上上下下,中国的光伏行业走到了世界最前列,有条件、有能力、有足够的规模和经济性参与到中国的能源转型之中。” 刘汉元说。
通威太阳能5G智慧工厂
但中国光伏行业的使命不仅限于本国。正如同人们常说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占据全球大半产能的中国光伏行业不仅是支撑本国“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也是全球碳减排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刘汉元预计,在未来几十年的碳中和道路中,光伏在人类一次能源来源中的占比将不断提高,可能是40%到50%,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可能会在60%甚至70%以上。
尽管研究机构有着不同的预测,但光伏产业的重要性已没有人质疑,欧美国家均开始加大相关投入。2022年,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并对光伏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启动了一系列本土新产能建设计划。受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欧盟也加速扩大光伏产业。
对于实现碳中和这一人类共同目标,理想的状态是各方形成合力,利用不同禀赋加速行业发展。而现实情况是,以“去风险”等名义的措施正在干扰甚至打压中国光伏企业的国际合作。但中国光伏行业早已不再是因“双反”就陷入困境那样脆弱了。
刘汉元说,中国已经形成全产业链配套,且可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快速迭代,这种聚集效应其他地方很难去超越,甚至复制都很难。他透露,“三五年前,我们组织自己的团队,在美国做部分投资的调查,研究可行性。一次又一次的结论都是否定。”
刘汉元强调,事实上,欧盟、美国、日本的能源转型绝大部分要靠“中国制造”去推动。“离开‘中国制造’去推动人类在20多年不到30年内实现的碳中和,几乎不太现实。” 刘汉元说,不仅是自身和发达国家,中国光伏行业还有条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碳减排,帮助它们把能源体系直接建立在新型能源基础上。
距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期限还有不到7年时间,但世界距离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目标依然遥远。“在错误的路上相互制约,可能影响人类最大共同目标的完成”,刘汉元说,“也有可能让我们成为历史的批评对象。”
坚定战略选择,跨越周期推动行业前行
相比于最初的起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已具备了更多使命感,它们也看清楚目标: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扮演关键角色。但知道终点,并不意味着也了解如何走下去。
一直以来,光伏行业也像市场中许许多多的行业一样具有周期性,既有大规模扩产的热潮,也有2018年“531光伏新政”、2020年疫情带来的冰点。如何跨越周期甚至逆周期增长,是在这个行业的宝贵经验。
刘汉元无疑是最有资格谈论这些经验的人士之一。2013年,在光伏行业尚未完全走出因为欧美“双反”造成的周期性危机时,通威以8.7亿元人民币收购合肥赛维,后者是当时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单体规模最大的公司。这一举措成为通威进入电池片领域的契机,也奠定了其成为全球最大电池片生产商的基础。
通威太阳能合肥基地
2020年,在光伏行业经历过一次产能扩张,开始进入下行周期时,通威投资了永祥股份乐山二期、保山一期项目,这让通威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并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多晶硅上涨周期中坐稳了硅料及电池片双龙头的地位。
精准抓住机会的眼光固然重要,但刘汉元更愿意将通威的发展归结为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一直以来,通威的特点就是战略聚焦,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控边界,聚焦核心产品。在行业发展中,通威一直提倡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在分工背景下坚持做专做精做强,然后再做大,巩固企业自身竞争力。
刘汉元说,“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总是留下了一部分种子选手,它们生产供应能源转型所需要的系统和产品的能力。对于通威而言,练好内功,在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始终是你脱颖而出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产业都有波动周期,冲高一定会回落,到底后也会慢慢走高。波动过程中,存在投资的风险、机会和回报,低点时要为高点做好准备,高点时不要穷追,在多变和不确定性中,能把握百分之六七十的正确选择,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刘汉元说,外界认为行业有机会时,通威总好像突然就站了起来,抓住了盈利机会,这其实是理性控制节奏和规模、回避和减少风险的结果,也是通威几十年中一直在做的事。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当前,光伏行业处在又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供需形势逆转,价格已经掉头向下,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的“阵痛期”。但对于通威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
刘汉元认为,“用市场的规律去看,阶段性的产能过剩非常正常,而且与一个未来还具有足够成长空间的新兴行业相比,今天的过剩仅仅是发展过程的一个小波浪。” 刘汉元说,在未来不足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人类的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光伏行业的需求规模可能是今天的10倍以上。
“今天所谓的过剩和平衡都是短暂的。长远来看,能够有效推动能源转型才是本质。无论是从政府、行业、产业等各方面看,总体都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客观事实。”作为一个光伏从业者、企业家和长期主义者的刘汉元这样说。
从养殖业到光伏行业,刘汉元40多年来的经历折射出企业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例如勇气、耐心以及对自己的事业抱有信念。
而与刘汉元一道在行业内不断拼搏、将中国光伏行业打造成“中国制造”名片的企业家们,也共同证明了一个朴素却又颠扑不破的道理:个体的成功需要把握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脉搏,肩负使命,做时代的同行者。
通威江苏龙袍“渔光一体”基地